在2021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4届全体大会发布会上,中国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“最佳旅游乡村”名单。关闭矿山、修复生态的余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成功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,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共赢,让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;通过探索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活化利用,“人、物、景”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,西递村从一个欠发达的村庄转变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。本文将展示这两个村落在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——乡村旅游转型的故事,探讨其所彰显出的国际认同的价值理念。

余村:

“小窗口”展示乡村振兴“大风采”

image.png

余村风貌(安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)

潘春林做梦也没想到,自己会从一名旷工走进旅游业变成老板。1989年,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民潘春林开始在当地矿山工作。2004年,他拿出全部家当并不惜举债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。随着余村的旅游发展,潘春林的生意蒸蒸日上。2006年,他经营农家乐的利润就达到每年二三十万元。如今,更是适应现代管理思路,走上了农家乐品牌经营的路子,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。“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余村,都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从矿山经济转变为发展旅游经济的。”潘春林脸上满满的自豪感。

2001年开始,安吉县坚持生态立县,余村逐步关停矿山、水泥厂;2004年底,所有的矿山全部关停。2005年,时任浙江省党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到余村考察,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绿色发展理念,村“两委”班子下定决心变“靠山吃山”为“养山富山”。

在“两山”理念的指引下,余村重新编制了村庄发展规划,科学合理布局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,划定生态保护红线、资源开发底线和环境承载上限,系统规划设计乡村旅游产品体系、形象体系和服务体系,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。在发展理念上,坚持“围绕大生态,开发大市场,发展大旅游,培植大产业”,加快推进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、乡村版未来社区、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等重点项目,建立未来智慧旅游和智慧农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,推进余村同集镇以及周边村庄的产业互补、联动发展新模式。余村也就此打开了乡村发展新天地,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,形成了户外拓展、休闲商务、登山垂钓等一系列旅游产业链。

在厘清了村集体与村民、工商资本与农户的共建共享关系后,余村鼓励因村施策、优势互补,引导村民以承包、租赁、入股等方式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经营,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鼓励乡村旅游发展,形成以村民经营为主的发展模式。同时,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将全村农田、山林进行统一流转、统一管理、统一经营,构建“公司+集体+农户”“村集体资源+社会资本”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,实现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村民变股东。同时,用改革激发乡村活力,打造共同富裕综合体,成立五村联营强村公司,实现品牌共创、设施共建、资源共享、利益共惠、治理共融,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0个以上,3年各村集体经济实现翻两番。此外,还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,不断丰富绿色竹林、美丽稻田、放心菜园、精品果园等绿色产业布局,加快形成更具乡土味、更有体验感的乡村旅游重要展示“窗口”。余村人用实际行动保护绿水青山、做大金山银山,用满眼的山清水秀、鸟语花香,描绘出生态文明的生动样本。

在这条绿色发展道路上,村“两委”班子和村民善于创新,敢闯敢干,不断拓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条。2020年,村民胡有乾创办了余村供销社,积极吸收、采购余村和周边乡村的优质农产品、特色产品、手工艺品等,通过电子商务、对外参加展会、旅游附带销售等多种形式产销对接,带动村民获得更多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。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表示,只有干群一条心,才能携手促振兴,特别要用好群众工作“传家宝”,发动村民一起干。

经过5任书记的探索实践,村里办起“两山”旅游公司和矿山遗址公园,从过去炸山开矿、烟尘漫天,到现在山清水秀、游人如织,因开山采矿、做水泥而富起来的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现在,我们余村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,村集体年收入从2005年的91万元增加到如今的800多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700元增加到6.1万元,乡村旅游总收入有5000多万元,村民的幸福感节节攀升。”汪玉成说,“2021年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,肯定我们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,乡村旅游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,发展路子选对了,我们就坚持不懈走下去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让汪玉成备受鼓舞、干劲十足,更坚定了他绿色发展的信心。

安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、总规划师侯文亮表示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下,县文体旅游局一直在帮助更多的乡村,找到旅游产业强村富民的切入点,让乡村变得更加可爱、美丽、富裕。余村是其中的一个代表。“目前,我们正在谋划建设余村大景区,建设产业大平台和旅游集聚区。在‘十四五’期间,将以余村为核心,努力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,集中精力抢抓旅游发展机遇,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,以余村这扇‘小窗口’展示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风采。”侯文亮说。

专家点评

王笑宇(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):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“最佳旅游乡村”的评选,是针对拥有知名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优秀乡村,旨在通过旅游发展与产业变革,构筑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,维系社区传统生活和方式的多样性,并致力在经济、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领域坚持创新和可持续性,缩小区域间收入与发展不平衡,降低乡村人口外流,争取性别平等与年轻人口工作机会,提高教育与技能发展水平等。安吉余村入选最佳旅游乡村,说明当前我国优秀乡村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已经获得国际认可:一是建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,注重保护与发展并重,引进与内生共举,生产与生活兼顾;二是科学规划,系统筹划乡村旅游体验产品与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蓝图;三是政策创新,积极支持特色产业、专业企业、特殊人才、试点项目发展;四是鼓励乡村小微企业家创新,发展适合乡村多产融合的“+旅游”或“+休闲”产品;五是旅游目的地、乡村社区、产业社群和谐发展,打造乡村宜居、目的地宜游、产业适配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
西递村:

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

image.png

西递村风貌(西递村供图)

安徽西递村位于黄山南麓,因村边的河水西流,古有传递邮件的驿站,才有“西递”之名。西递村为典型徽州村落,讲究风水选址,四周环山,溪水穿村而过,粉墙黛瓦的马头墙、天井院,错杂交汇的小巷如同迷宫,村口牌坊与村中心的祠堂相互呼应,构成村落风貌特色。该村始建于北宋,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,风雨的侵袭,现保存古民居224幢、古祠堂3幢、古牌坊1座、古桥梁4座,享有“明清民居博物馆”的美誉。同时,还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徽州三雕、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、徽州楹联匾额、徽州祭祀等。

2000年,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;2001年,西递村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2003年,西递村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;2011年,西递景区被评定为“国家5A级旅游景区”;2012年,西递村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;2020年,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;2021年入选联合国首批“最佳旅游乡村”名单……20多年来,凭借当地历史文化资源,西递村一路开挂,文旅产业蓬勃发展。

1986年,时任村支部书记的唐茂林依托村里的特色资源,决定利用村里的老房子带动村民发展旅游。同年9月,西递旅游景点管理处成立,西递景区正式对外开放,开始了农民办旅游的尝试。颇具特色的皖南古建筑和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,当年实现门票收入47万元,超过了农副业的总产值。尝到乡村旅游的甜头后,村民干劲十足。黟县县委、县政府意识到旅游是未来发展的新动力,开始盘活全县资源,同年11月,黟县旅游局成立,制定全县旅游宣传方案。从此,当地的古村落如宏村等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。

上世纪90年代开始,西递村形成以社区为主导的经营管理模式,其旅游业发展一路攀升,旅游收入约占到村集体收入的70%。随着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更为重要,为此,黟县依据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,出台了《世界文化遗产——皖南古村落西递保护规划》《黟县西递、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》等,并把遗产保护内容列入村规民约,编制了遗产保护知识宣传品向村民和游客分发,在村中小学开展遗产保护知识宣传教育。同时,镇村联合对224幢古民居实行“一户一档”登记,聘用了专职文保员,加强日常监管巡查;规范古民居修缮流程,完成对破损房屋的修缮审批;加大古建筑群消防安全工作力度,建设消防系统工程,建成集监测、报警、灭火为一体的消防站。

近年来,西递村在继续发展传统观光产业的基础上,着力打造集遗产保护传承展示与休闲度假体验于一体的遗产小镇,先后引进天津东果国际、广东深圳泊心云舍等知名企业。通过探索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活化利用,“人、物、景”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,西递村从一个普通村庄转变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。

为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,围绕“旅游+传统文化”,西递村打造了“千古黟技,匠人圣地”百匠堂,包含非遗传承体验区、农耕文化体验区和徽食文化街区三大板块。在非遗传承体验区内,非遗大师制作的工艺品引来各地游客的连连称赞。其中,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“徽州三雕”更是人气爆棚。“以前我们这些手艺人都是各自制作和销售,现在聚在一起,产能提高了,销路也更广了。”黟县东园精品三雕屋负责人徐自清说。在西递村,经营范围涉及民宿客栈的有近100家,占到全村户数的1/4。洪悦是土生土长的西递村村民,原先在外务工,看到家乡的旅游业发展势头高涨,就回到村里把家里的自建房改造成了民宿,日子过得越来越好。

西递村党总支书记、村民委员会主任胡傲立介绍,目前,西递村建立了以村民为主体、企业为主导的经营模式,由黟县徽黄旅游公司保护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,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旅游开发,每年按一定比例分红给村民。2019年,西递村旅游收入达4691万元。目前,村内从事旅游相关的营业户260家,从业者超过1000人,村民和外来创业者把村内房屋改造为民宿、餐厅、文创商店等。如今,西递村年接待参观者百万人次,年旅游总收入近2亿元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余元。

胡傲立表示,下一步,他们将在各级党委、政府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指导下,继续做好资源的保护和利用,推动世界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。

专家点评

邹统钎(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):鉴于西递村在保护文化和自然资源、促进农村生活、社区主导的旅游特色经济创新及变革等方面的卓越表现,最终荣获联合国首批“最佳旅游乡村”称号。这充分表明我国长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促成了“最佳旅游乡村”落地西递古村。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乡村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,也促进了社区主导的旅游特色经济发展,特别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西递村利用文化遗产优势,坚持社区主导发展旅游业探索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活化利用。古村保护促进了旅游的发展,“想了解中国明清平民生活,要到黟县西递来”的口号深入人心,西递成为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。西递旅游以社区为主导的经营管理模式,坚持村民为主体,政府主导,保护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,实现了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。获评世界“最佳旅游乡村”是国际组织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肯定。(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李荣坤)

来源:中国文化报